“彩布拧台”被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传承与发展

扫描到手机 本地新闻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5-02-23 08:52 字号:T|T

摘要:春节期间,敲锣打鼓唱戏在很多地方常常见到。戏台、鼓楼这样的建筑,大多是竹木啊,钢筋水泥之类搭建起来的。但在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大隐豹村,村民们却可以用彩色的布匹仿造、拧扎而成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并且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观赏性,这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被形象的称作“彩布拧台”。

春节期间,敲锣打鼓唱戏在很多地方常常见到。戏台、鼓楼这样的建筑,大多是竹木啊,钢筋水泥之类搭建起来的。但在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大隐豹村,村民们却可以用彩色的布匹仿造、拧扎而成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并且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观赏性,这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被形象的称作“彩布拧台”。

彩布拧台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2008年,“彩布拧台”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大隐豹村真武庙也建立了“彩扎·彩布拧台”传承基地。尽管如此,“彩布拧台”在传承过程中也进入了瓶颈期。

据村里的老艺人讲,彩布拧台已有多年历史,据传,最早是明朝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所搭建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已经完善。这种独有的民间工艺,在全国也不多见。凡遇太平盛世或丰收庆典,该村就举办此项活动。“隐豹拧舞台,大家一起来;隐豹拧鼓楼,人人有一手”。这是大隐豹村村民们,广泛传诵的一句顺口溜。走进“彩布拧台”的发祥地——大隐豹村真武大帝庙内。十几名村民站在搭好的“九龙壁”造型架子前忙活着。村民陈丽英拧扎彩布拧台已有8个年头了,为了带领新学员,她已经在一个月前开始着手准备。

陈丽英:这个可费劲了,昨晚我熬到一点半。

记者:像这个“九龙”需要几天?

陈丽英:十几天!

记者:几个人?

陈丽英:十三个人。

记者:喜欢吗?

陈丽英:都喜欢,人人都喜欢!这是大隐豹村的公益活动,为了传承下去嘛!一代接一代的!这一批带领的都是新人 。

在大家伙合力下,拧扎出了一个高约10米、宽13米、深10米的二层鼓楼。

“彩布拧台,造型非常丰富,最有特点的叫三看扁,从三个角度看,可以看出不同的图案来,现在从中间看是字,从左侧看能看到一条龙、从右侧看你会看到是虎、正面角度只能看到字。”

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玲珑多姿的戏曲造型,以彩布拧台为戏台,大家伙凑到一块高高兴兴地看场戏、热热闹闹的过个年已然成为这里特有的年风民俗。庆祝活动虽然热闹,但彩布拧台在传承过程中也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村民焦江山是彩布拧台项目的传承人,由于彩布拧台不是每年都举办,所以多数时候,他都是一名建筑工地的农民工。

焦江山:老人交代下来的,每逢一个甲子才拧一次。现在条件好了,就是十年八年,一年两年也搞这样的活动。活动目的?庆祝过年,庙会,以前主要是庙会。

提起自己的绝活,焦江山很是自豪:

焦江山:辐射面很广,网络上可以直接搜到大隐豹村彩布拧台,影响面也很大,拧好了,像晋冀鲁豫这四省,也有很多人过来观看。

虽然每次参与的人有很多,村民们也很热情,但拧扎活动毕竟是义务劳动,也不经常举办,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焦江山也还没有找到可以继承下去的人选,彩布拧台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焦江山: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现在会的很少,像我这个年龄段三十七八的人会的也寥寥无几。都老龄化了。大家都愿意做这个事,但是学的人少。这里义务劳动的人很多,但有些补助的话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资金)很紧张,想做个什么东西都做不出来,没有原材料。

尽管有困难,焦江山却一直在坚持,他有一个愿望,希望彩布拧台可以走出闭塞的农村,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了解到。

焦江山:我现在正在招商引资,如果有人愿意投资的话,我们可以把这项事业搞的更好,会产生很大的收益。不仅依靠政府。我们这个可以去旅游景点制作,旅游景点人流量大,我们这比较偏僻,在这里拧知道的人也少,交通也不方便,来参观了解的人就少。如果我们做到景点,知名度自然就高了。很难实现。把这个项目跟旅游结合到一起,我们的手艺也可以完整的体现出来,提高观赏性。

责任编辑:孙雪静 关键字:邯郸新闻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置家网 成就您的致富梦想
手机置家 买房租房全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