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落实二三线城市产业转型 打造就业空间

扫描到手机 业界观点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日期:2013-05-22 09:09 字号:T|T

摘要: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进入5月,2012-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求职周期就逐渐走向尾声了,教育部之前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699万,将近700万,比去年增加了19万人,刷新了记录。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进入5月,2012-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求职周期就逐渐走向尾声了,教育部之前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699万,将近700万,比去年增加了19万人,刷新了记录。

受经济增长放缓限制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对部分应届生而言,如何顺利度过这个最难的就业季,仍然是难题。选择北上广还是转向二三线城市呢?这是让很多毕业生感到纠结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布局在一线城市,多年来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太了解二三线城市的就业需求和状况,思维也还停留在多年以前,认为二三线城市没有很好的机会。不过这几年大家的想法在慢慢转变,逃离北上广逐渐形成趋势,离开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这并不是盲目逃离,而是一种恒量利弊得失之后的理性考量。

有调查显示,青年选择二三线城市考虑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能否获得幸福感,能否发挥自己专长,能否更好的照顾父母等等各种因素。但是很多选择二三线城市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现在求职季已经接近尾声,或许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没有落实去向,心里还在犹豫,是留在北上广奋力拼杀还是理性考量回归二三线城市。另外,还有一些毕业生宁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回到二三线城市发展。

高校毕业生从前些年扎堆北上广,这些年逃离北上广,最近还出现了逃回北上广,这样的趋势反映出就业形势确实挺难。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表示,今年毕业生将近700万,再加上目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环境相对来说没有出现特别明朗的变化,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张彬认为,能够到二线城市工作,脱离激烈竞争的环境,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相对来说稳定的工作,这是一个好的方向,也更从侧面证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回归二三线城市,某种程度上是大学生对自己审慎、客观的分析之后,找到了自己就业的初步定位所作出的决定。

中国的城市二元化结构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不平衡性,大部分优势资源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二三线城市可能相对弱一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优质资源非常聚集,不仅仅集中在就业资源上,还包括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其他一些文化艺术资源,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不管刚开始毕业的时候生活多苦、条件多艰难,但是他的未来相对来说是可期的,所以才愿意留在大城市。而二三线城市相对来说可能毕业生未来的上升空间也好,求职的职场道路也好,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留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同时,二三线城市基本上很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大学生毕业之后爱选择的职业如金融、法律、理财还有高科技产业等,所以高端人才不愿意选择二三线城市。张彬指出,如果想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福利条件可能要大幅提升。另外,从整个地区的布局来讲,要把经济转型或者说产业转型真正落到实处,给大学生预留出能够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用工企业招不到工;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张彬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局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薪酬和福利待遇要求比较高。二是现在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大学生人才的需要来配置人才,企业提供的条件和大学生的毕业期望值不匹配,也没有很好的培训渠道和上升空间,这样自然留不住人才。张彬说,用工荒其实并不是真的荒,而是没有找到相互匹配的路经,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给员工提供很好的培训机会和上升空间,创造很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还是愿意到这些企业工作的。

张彬建议大学生在看待自己的条件和就业选择的时候要摆正态度。首先,期望值不要过高。另外,不要一开始就跟企业提要求,理论上讲应该先看自己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然后才看企业怎么回馈自己。此外,到二三线城市就业也需要勇气,应谨慎考虑。

责任编辑:赵清涵 关键字:张彬二三线城市经济调控邯郸房产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置家网 成就您的致富梦想
手机置家 买房租房全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