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旺夫婆娘”

扫描到手机 业界观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3-07-02 14:55 字号:T|T

摘要:“房价越调越高,人民应该痛定思痛,重新思考对真理的认识”。在孟晓苏看来,调控应该往增加供应上使劲,可是实施起来却往往反着来,在限制需求的反道上越走越远。

汇力基金办公室,准备接受采访的孟晓苏推门而入,对着等待的记者们说了一句:继续守着股市毫无希望。当天下午的最新股市播报,大盘直接跌穿2000点大关,再次回到“1时代”。孟晓苏在摄像机前坐定,一开口便是“拉动国民经济,还得靠房地产”。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旺夫婆娘

1998年房改之前,朱镕基当国务院副总理时曾采取打压房地产的政策举措,结果出现了相关产业经济下滑。彼时的房地产业地位还不是特别重要,全国上下也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消耗钢筋、水泥等等的工业产出,于是出现了低水平的产能过剩,覆盖了各个方面。1997年金融风暴来袭,全社会开始反思“打压房地产”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迅速转型。1996年,孟晓苏最早提出把住房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朱总理加了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这被建设部列为“两新两点”的一个重要指示。之后孟晓苏继续研究,并在1998年提出“住房建设作为新增长点”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两个课题研究,递交了国务院。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

自此,国民经济找到了“旺夫婆娘”——房地产。这个旺夫婆娘持续拉动了中国经济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帮助了两届政府。

1996年,孟晓苏曾分析过中国居民四次排浪式消费:第一次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第二次是黑白电视机、双桶非自动洗衣机和电冰箱三大件;第三次是彩电、动力冰箱、自动洗衣机和电脑。而第四次的消费热点必将是住房和汽车。1998年释放购房力量、2003年释放购车力量,住房和汽车进入家庭,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初期是轻纺工业,中期是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理财、建筑业等等,同时又带动电力和运输业的发展。这两种内生动力很快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2003年国务院18号文确立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2008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对钢铁建材以及家电家居等关联行业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当时出口衰退和消费降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投资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然而,几年后,这个“旺夫婆娘”却被说成绑架了中国经济。“中国语言文字丰富,但是坏词汇改变不了一些事物本质的积极作用”,孟晓苏说。

“房价越调越高,人民应该痛定思痛,重新思考对真理的认识”。在孟晓苏看来,调控应该往增加供应上使劲,可是实施起来却往往反着来,在限制需求的反道上越走越远。

1997年金融危机时,中国企业一片萧条,到处都在说产能过剩,提出要重组。纺织局局长亲自动手,抡起大锤砸纱锭,要“擂响产业重组的第一锤”,很好的纺织机被砸个粉碎。但后来没想到,房改之后,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拉动了国民经济,产能不是过剩,是内需没有被激发出来。砸纱锭的时候全国也只有5000万只纱锭,是现在的四分之一,但那时候人们除了穿衣之外没有更多需求。有了住房之后,窗帘、壁布、床上用品等等一下子供不应求。

作为1998年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至今仍然在坚持讲当年房改方案里面的设计思路:住房双轨制。市场提供商品房,政府提供廉租房。而这些年的房地产发展一直在单腿走路,保障房建设缺课一缺就是12年。一定意义上说,农民用自己的小产权房和城中村承担了政府保障房的责任。小产权房的价格是城市大产权的四分之一,而有些城市比如深圳城中村人口占了将近一半。“中国农民就是这样建立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廉价房”,既增加了自己的财富性收入,又解决了保障房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政府找了台阶下。孟晓苏感慨,如果没有农民的伟大创造,12年未建保障房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要比现在严重不知多少倍。

政府在商品房和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承担的任务是,增加土地供应,而不应该实施“紧缩银根、地根”的双紧,不能打压高收入者的住房。同时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顶层设计来保护和改善现有的市场作为。深入利用和改造城中村,明确其在各个时期在保障房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变成规范的土地使用方式需要动用法律。要增加保障房供应,保证低收入者住有所居。

未来政府需要把走错的道路扭转回来,这个过程不是需要政府做什么,而是需要不做什么。要把压在国民经济喉咙上的那只手移开,将认识回归到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

    城镇化发展需要政府厘清政策障碍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说城镇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政府不应加以干涉。孟晓苏认为,说此话的人是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的城镇化的确是一个已经在发生的事实,2亿6千万农民都进了城,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造成了农民的户口和土地不能进城,这就造成了畸形的城镇化。如今,正需要政府取消当年不合实际的法律法规,舆论不应过分强调城镇化本身的自然发展过程,而挡住政府去改变错误政策的手。

改革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如果再让我当一次住房改革课题组组长,我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当年的房改方案拿出来念一遍”。孟晓苏认为,1998年房改释放的住房需求,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使中国的老百姓成为最大的获益者。而如今,房地产调控却违背了房改的初衷,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尽管这些年调控走了不少弯路,但客观上住房市场商品房和保障房这些年都多了起来。数据显示,80年代我们国家人均住房面积是3.7平米,房改前17平米,现在是人均33平米。房改才进行了十几年,而且并未完成,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4、50年后才可能得欧美发达国家才会得的老年病。因此,历史经验证明,今天要提振经济,仍要回到老百姓衣食住行上来,重提改革,重新确立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满足不同阶层的老百姓住房消费需求。新一届政府的用意,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赵清涵 关键字:孟晓苏房地产国民经济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置家网 成就您的致富梦想
手机置家 买房租房全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