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住房维修基金何必政府代管

扫描到手机 今日头条 来源:置家网 发布日期:2012-08-23 15:35 字号:T|T

摘要:  住房维修基金使用率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主体缺位。住房维修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主要由物业公司来负责。

  据报道,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得知,截至今年6月30日,仅记者能查到公开资料的17个城市的数据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但很少有业主清楚,这项和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钱,应该如何使用、如何查询、如何监管?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国内大多数城市已使用的维修资金只占归集总额的不到1%。身为业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住房维修基金作为一项收房时强制性收取的费用,事实上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住房维修基金使用率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主体缺位。住房维修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主要由物业公司来负责。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物业公司并非独立经营的主体,而是开发商的下属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没有经验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缺少去为业主维权的利益冲动。二是程序非常繁琐,据了解,申请住房维修基金的流程共达9步之多,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能成功申请几乎就像中大彩一样幸运。即便所有的手续都办齐了,也不意味着能申请到资金,如果遇到打官腔的政府人员,照样得吃闭门羹。
  这里存在两个悖论。一个悖论是,业主既然交了住房维修金,为何在有维修需求时会在制度和流程上遇到如此多的障碍,令业主们可望而不可及?而假如业主确实只有1%的维修需求,那么收取高达千亿的维修金究竟有没有意义?另一个悖论是,按照建设部、财政部1998年联合出台的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公共维修金是由全体业主缴纳的,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一般情况下,由房地产行政主管机关来代管,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公共维修金就会划转到业委会,由业委会行使管理权利。住房维修基金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行政部门仅是代管,但问题是,相关行政部门却更像是这笔基金的主人,如此本末倒置是否已严重背离住房维修基金的初衷?
  从道理上说,住房维修基金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代管显得更安全,也更有效率。但问题并不出在代管本身,而是管理的不透明,不透明又导致了监督的不到位。不公开住房维修基金衍生出各种“糊涂账”:譬如,收益问题、开发商挪用问题,福州、深圳等多地还曾陆续出现维修资金被侵吞的案例。显而易见,由于真正的主人——业主,失去了对这笔资金的控制,住房维修基金事实上已严重变质,成了利益相关者眼中的 “肥肉”。
  在房价高企的现实下,包括住房维修基金在内的各种收费,对许多民众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一身烂账的住房维修基金,到了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一是作为业主,我们有权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公开信息,譬如,这些年来的收益情况、使用情况;二是从制度层面考量,在使用率只有1%的情况下,这笔钱还有没有收的必要,收费比例是否需要适当调整,管理模式是否需要改进,最重要的一点是,既然行政主管部门管得不好,那么是否可以考虑,由业主委员会直接管理这笔基金?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只有自己管理自己的钱财才最符合经济理性。

责任编辑:王伟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置家网 成就您的致富梦想
手机置家 买房租房全靠它